初秋的巴黎,有一種“中國聲音”讓世界側耳傾聽。
9月21日,國際和平日。當指揮家張國勇以乾脆利落的手勢結束《人文頌》最後一個音符的瞬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堂掌聲雷動,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集體起立,以如潮的掌聲和歡呼聲,為這曲東方的人文頌歌喝彩。
“全球視野、國家立場、深圳表達”,在第32個國際和平日,這部來自深圳的儒家文化合唱交響樂作品,用西方交響樂的形式與表現手法,將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光輝展現在世人面前,盪氣迴腸。
回眸這個難忘的“和平之夜”,《人文頌》就像一部鮮活的“啟示錄”,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不少可資借鑒的經驗。
啟示1
“世界語”講述的中國故事
民族復興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核心價值得到世界的認可與尊重,《人文頌》承載著這樣的期望,希望借助西方交響樂的形式與表現手法,創意詮釋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向世界傳遞中華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態度,將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光輝展現在世人面前。
——《人文頌》總策劃,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
文字要翻譯,語言有邊界,但是音樂沒有國界,它是可以超越民族和國家界限的“世界語”。
而源自西方的交響樂更以豐富而深刻的表達效果,成為“音樂中的音樂”,用它來詮釋古老東方的智慧,在世界舞臺上再合適不過。
無怪乎,當法國前衛生部部長羅斯琳娜·巴什洛聽到用“世界語”講述的“中國故事”時會深有感觸地說:“我更加了解了中國人。”
幾位法國觀眾說,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多數是來自教科書和博物館。“能去孔子學院的畢竟是少數,但交響音樂會卻是我們的‘生活必需品’。”金髮碧眼的巴黎“音之異”合唱團團長兼藝術總監雷奧不無感慨地說。
在西方交響樂的形式下,《人文頌》講述的是一個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為中華文明的主幹,儒家文化最富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包含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生命關懷,而這種人生態度也和音樂一樣,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地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常駐使團尤少忠大使評價的那樣:“《人文頌》用了西方人熟悉的藝術形式來闡述儒家文化思想,作品傳遞了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尊重人的價值,很好地闡述了‘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