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  >   大美新西藏  >   正文

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樟木大轉移

2015年08月11日 14:2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除了不多的餅乾和水,離開樟木時,曼納什幾乎沒帶什麼東西,只有他的女朋友卓瑪相伴。採訪結束時,卓瑪一個勁問:“這裡什麼時候能建設好?兩個星期還是三個星期?”得知重建時間可能比她期望的要長,小姑娘滿臉失望。問及今後打算,這對尼泊爾小情侶幾乎同時回答:“等樟木恢復了,就回來。”

  作為撤離樟木的一個主要群體,29日,幾百名尼泊爾打工者沿著與中國人相反的方向,踏上回家之路。

  與卓瑪相比,曼納什的家遠得多。按照最壞的打算,他大概得走上一個星期。

  “路壞了怎麼辦?”他答:“走小路。”

  “迷路了怎麼辦?”他答:“沿著波曲河,不會丟。”

  全長445公里的波曲河發源於西藏聶拉木縣波絨鄉,經樟木進入尼泊爾後匯入印度洋。這是中國與尼泊爾的界河,也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枚重要坐標。

  告別,不知何時歸來

  4月29日13時15分,樟木鎮群眾陸續向鎮外轉移。

  最早一批乘車撤離的是17名傷員。在警車的帶領下,數輛救護車無聲地閃著應急燈,駛向山外。

  拎著各色包裹,背著背包,拖著拉桿箱,有的扶老攜幼,有的孤身一人——在樟木唯一的一條街道上,隨處可見這樣的撤離者。

  不時發生的滑坡阻斷了剛剛搶通的道路。當地政府直接管理的汽車只有20多輛,但他們徵用了全鎮200多輛大貨車、皮卡車、麵包車、越野車、小轎車,自備車輛的,都盡可能多捎幾個街坊鄰居以及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上車!快!快!”35歲的渣土車司機索朗搖下車窗,對著等待的群眾大吼。話音剛落,一群人涌向卡車的露天車廂。

  大家都稱“老張”的商販帶上了他在八九年前收留的流浪聾啞人。年近60歲的“老張”來樟木做生意18年了,撤離時,他沒有丟下這位老流浪夥計。

  20歲的倉決抱著養了5年的狗“小白”,背著一個幾乎只能裝下一雙鞋子的包,踉踉蹌蹌地往前走。

  車輛不夠,有的群眾只能徒步撤離。成都軍區某邊防團駐樟木一連集合全連官兵,除了留下站崗的,其他人出動護送群眾,一直送出12公里外比較危險的“五道線”,確保他們安全通過之後才返回。

  山路上濃霧瀰漫,林木蔥蘢,耳畔傳來鳥鳴和山溪的轟鳴。本該是絕美的風景,此刻卻危機四伏。不時看見滾落的巨石橫在路中間,最大的一塊竟有小屋般大小。

  連長許榮鋒帶隊連續送走3批、1000多名群眾徒步過“五道線”,已是下午5點多了。他連早飯還沒吃。“才反應過來一直都沒上過廁所,也沒有饑餓的感覺。”

  並不是所有人全部撤離。駐樟木官兵奉命留下,堅守戍邊衛國的職責。

  離開時,一戶藏族群眾把出生20多天的一窩小狗託付給軍人。更多的人,把自家的肉、菜送到部隊。

  傍晚時分,雨越下越大。8輛軍車開進樟木,加快運送速度,以防天黑危險。

  在一輛卡車的尾部,9歲的洛丹雙手扒著車廂邊沿,腦袋探出向外張望,看著從小生活的地方漸漸變成一個黑點。

  面對記者的鏡頭,他突然露出頑皮的微笑。對於這個懵懂的孩子,這次遷徙仿佛駛向一個神秘而新奇的所在。(記者張曉華、李柯勇、白瑞雪、羅布次仁、邊巴次仁、桂濤、張旭東、魏聖曜、張宸、王軍)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