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從追求“憲治”到“師法俄人”

時間:2011-08-17 15:04   來源:廣州日報

  孫中山的立國模式,從“創立合眾政府”到“建立民國”,再到“中華民國”,從中可以看到美國式的共和影子。

  然而,孫中山“以英、美先進國之(為)模範”的政治理想最終未能實現。1922年,發生炮轟總統府事變後,屢戰屢敗、孤立無援的孫中山終於抓住了俄國人伸出的橄欖枝,提出“師法俄人”。

  鴉片戰爭近百年來,中國幾乎所有的大事件,都與國際環境密切相關。辛亥革命也不例外。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就深受國際外部環境的影響。史扶鄰說過:“中國沒有哪位政治人物像孫中山那樣一直易受外部影響。日本為他提供了迅速實現現代化理想的先例;英國和美國提供了現代化的制度模式;俄國人則提供了組織方法。”孫中山早期的政治理念,是以美國的“憲治”模式為追求目標。

  孫中山坦承,他的三民主義與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相通。

  孫中山是一個典型的國際化和本土化結合的人物。他出生於廣東香山農家,中學在檀香山的普納荷中學(Punahou School)就讀,大學在香港就讀,孫中山接受的是較為系統的西方教育。

  孫中山之國際視野,比一般人開闊。在新舊時代交替中,相對同時代的先進中國人,孫中山首倡革命並第一個提出推翻君主專制,“創立合眾政府”。

  1903年,孫中山又提出“建立民國”。“民國”的概念直接來源於林肯思想,林肯是孫中山少年時代就崇拜的英雄偶像。孫中山解釋說:“何為民國?美國總統林肯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謂民國也。”1905年,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政綱提出“建國民政府”,並在第二年正式採用“中華民國”名稱。

  孫中山的立國模式,從“創立合眾政府”到“建立民國”,再到“中華民國”,從中可以看到美國式的共和影子,即要建立一個以議會民主為政體的共和國。孫中山說過:“革命成功之日,傚法美國,選舉總統,廢除專制,實行共和。”這句話包含了立國的政體和國體,民主是政體,共和是國體。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體系形成,更是受到美國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的影響。孫中山自己坦率承認,他的三民主義就是起源於美國,與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相通,“民有、民治、民享就是本大總統生平所提倡之三民主義。”

  其中三民主義中最重要和最完整的民權思想,直接受到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威爾確斯(Delos F.Wilcox)的影響。

  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信奉基督教的孫中山,比其他人更容易接觸到當時西方先進的新思想,甚至可以說,孫中山思想幾乎與時俱進。比起國內其他黨派領袖,孫中山的國際化特色最明顯。

  炮轟總統府事變後,屢戰屢敗的孫中山終於要“師法俄人”。

  因此,可以說在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一直把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作為推翻滿清、成立新政體的模式。孫中山是欲將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付諸實踐的亞洲第一人。1912年,國民黨在國會選舉獲勝,孫中山據此認為美國的民主政治已在中國展開。孫中山堅持其治國理念“以英、美先進國之(為)模範”。

  然而,孫中山的政治理想最終未能實現。清王朝被推翻後,孫中山僅僅當了不到2個月的臨時大總統就辭職,孫中山的建國方略並沒有得到實施,他的“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五權共和主張也被擱置一邊。不久,宋教仁被暗殺,孫中山再次革命而慘敗,不得不流亡日本。接著國會第一大黨國民黨被宣佈為非法,國會不久也被迫解散,這使得一心模倣英美議會制的孫中山大受打擊,加上辛亥革命期間以及後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孫中山一直未獲得美國政府的支援。孫中山對西方國家,尤其對美國政府深感失望。

  1922年,發生炮轟總統府事變後,屢戰屢敗、孤立無援的孫中山終於抓住了俄國人伸出的橄欖枝,接受布爾什維克主張,提出“師法俄人”,“以黨治國”。這種黨治體制與孫中山早年提出的議會民主制大異其趣。孫中山之前的美式“憲治”主張,漸行漸遠。(李楊 作者是廣州市社科院歷史所所長)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