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要大力發展服務業。要著力做強高技術產業。抓住當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時機,加快淘汰浪費能源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加強宏觀調控,遏制盲目投資、低水準重復建設,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的發展。
二是加快發展迴圈經濟。發展迴圈經濟,既是緩解能源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減輕環境壓力的治本之策。要加快迴圈經濟立法進程,開展迴圈經濟示範點,探索有效模式,研究建立迴圈經濟指標體系,推動重點行業、園區、城市和農村迴圈經濟發展。
三是加快完善相關政策。要加快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促進生產要素的高效使用。對發展迴圈經濟、推行清潔生產等成績顯著的企業,要給予稅收減免等政策優惠。要切實加大對節約能源資源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援力度,大力推進節約能源資源技術的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首先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長期以來,由於受經濟發展水準限制和思想認識不足的影響,公共產品不僅供給量不足,而且供給結構也不合理,不適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新要求。
要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更加關注民生。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投入應更多地投向長期“短腿”的社會事業,投向義務教育、基礎醫療和公共衛生、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廉租房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財政投入向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傾斜。應更多幫助欠發達地區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加大中央財政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貧濟困性質的一般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好地面向困難群眾,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制度外,還要關注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加強就業培訓,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問題等。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還要促進和保障主體功能區建設。公共財政體系要促進和保障主體功能區建設,特別要增加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用於公共服務和生態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逐步使當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
利用外資方式、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創新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這兩個創新,是我國對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是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準的迫切需要。要著眼于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引導跨國並購向優化產業結構方向發展,放寬中西部地區外資進入的行業限制。完善並購環境,建立跨國並購的法律體系;繼續優化軟硬體環境建設,切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支援外資研發機構與我國企業和科研院校開展合作,更好地發揮技術共用、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應;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外包企業承接本公司集團和其他企業的外包業務,提高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水準;有效利用境外資本市場,鼓勵具備條件的境外機構參股國內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規模。
我國已進入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是構築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一是開展跨國並購,有效提高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國際化經營水準。二是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三是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可以有效釋放我國已經形成的充足生產能力,規避貿易壁壘,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有序推動對外間接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