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6 09:2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9月3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1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也是我國發射的第20顆北斗導航衛星。星上首次搭載氫原子鐘,衛星入軌後,將開展星載氫原子鐘、星間鏈路、新型導航信號體制等試驗驗證工作,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新華社記者 李 響攝
“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十場報告10月15日在京舉行,《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報告人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
問:“十二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創新有哪些重大部署?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十二五”期間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圍繞科技創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為國家科技進步與創新事業發展明確了戰略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等多次專題研究創新驅動發展,發佈實施《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研究審議《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修訂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頒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攻堅克難,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要進展,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全社會R&D支出達13400億元,比2010年提高84.3%,其中企業支出佔76%以上;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數從第八位上升至第四位;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9件,比2010年增加2.8件;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8577億元,比2010年增長119.5%;高技術產業主營收入達13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55.8%。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問:戰略高技術是關係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十二五”期間,我國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答:通過超前部署一系列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十二五”期間我國戰略高技術水準持續提升,有力提升了國家競爭力,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載人航太和探月工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神舟十號實現太空對接和天海對話,嫦娥探月“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穩步推進。基於北斗導航系統的開發應用廣泛服務於測繪、城建、水利、交通、旅遊和應急救災等領域,高分二號推動中國民用遙感達到亞米級高解析度,首顆自主研發的商業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吉林一號”發射成功。第四代核電技術國際領先,CAP1400壓水堆關鍵試驗驗證全面完成,高溫氣冷堆商業化示範電站進展順利,快中子實驗堆成功並網發電。天河二號連續5次位居世界超級電腦榜首,在生物醫藥、工程倣真、智慧城市、新材料等領域廣泛應用。刻蝕機、離子注入機等30多種關鍵製造裝備總體水準達到28奈米,封裝技術全面升級到中高端。我國主導的TD-LTE技術成為兩大4G國際標準之一,完整產業鏈基本形成,4G用戶達到2.7億;5G關鍵指標參數被國際標準組織採納。深海鑽探及複雜油田采收技術國際領先,4500米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ROV)海試成功,“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等高端裝備為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實施提供重要保障。
問:基礎研究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原創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國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十二五”期間我們作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原創性成果?
答:“十二五”期間,我們遵循基礎研究的特點和規律,大力推進國家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學科佈局均衡發展,在奈米綠色印刷製版、量子通信及組網、高溫超導材料、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誘導多功能性幹細胞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突出成果。基礎研究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能力不斷提升,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析、免疫調節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農業、環境、健康等領域提供重要科學理論基礎。奈米限域催化、電漿激元光學操控、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特高壓電磁環境、鋼鐵材料組織調控等重大科學問題突破,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顛覆性技術提供科學支撐。重大科研儀器裝置和平臺建設持續推進,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初具雛形;成功建設世界上最深、宇宙線通量最小的地下暗物質實驗室,並得到國際最靈敏實驗結果。上海光源、正負電子對撞機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有力支撐科學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達40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323個。
問: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其中動力轉換最為關鍵。“十二五”科技創新在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引擎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答:“十二五”以來,我國持續加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研發部署,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技創新為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撐。重大專項取得明顯成效,填補了一批重大技術和裝備空白,在多個領域培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點。截至2014年底,民口10個專項帶動地方、企業和社會投入1700億元,共申請專利5.3萬項(含國際專利4300余項),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裝置1.4萬個,技術標準8500多項,直接帶動新增產值1.4萬億元。
科技創新重大突破支撐重點產業加速發展。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時速380公里,達世界領先水準,為我國高鐵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截至2014年底已生產各類新能源汽車11.95萬輛。特高壓輸變電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建立特高壓技術研發體系,實現特高壓交流1000千伏特、直流±800千伏特系列成套裝備國產化,特高壓交直流設備國產化率均超過90%。白光LED晶片與國際先進水準差距逐步減小,“十城萬盞”37個試點城市中,LED燈具應用超過1400萬盞,減少碳排放4680億噸。
農業科技創新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作物品種對提高單產的貢獻率達43%,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1%。實施糧食豐產、渤海糧倉等科技工程,研製出新品種、新產品、新材料224種(個),在13個糧食主產省,增產糧食1317.86萬噸,增加效益308.86億元;形成中低產田改良技術模式36項,累計取得經濟效益734.36億元。
科技創新服務於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取得積極成效。新藥創制重大專項共獲新藥證書85件,成功研製出治療癌症的阿帕替尼、西達本胺等重大新藥,鹽酸埃克替尼累計銷售14.8億元,改變長期以來對國外同類產品的依賴。日本腦炎減毒活疫苗進入聯合國採購清單。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三病”相關科技產出迅速提升,“三病兩率”下降初顯成效。實施創新醫療器械應用示範工程,示範應用10余萬台(套、件)創新醫療器械產品,覆蓋服務人口9600萬人,直接受益1161萬人。在污染源識別、污染與健康、霧霾數值預報、污染防治決策等方面強化攻關,開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濕地治理等生態修復技術攻關,生態修復技術示範推廣達1500余萬畝。
問:“十二五”期間,我們在營造創新創業環境方面有哪些舉措?成效如何?
答:“十二五”期間,我們在加強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完善服務體系、加強科技與金融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動了大眾創新創業熱潮。今年上半年,新增企業同比增長19%,中關村平均每天誕生130家企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總數達到10家,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129家,園區生產總值佔全國GDP的11%。全國40%的高新技術企業、45%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四分之一的全國發明專利授權產生於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去年新增註冊企業超過8萬家,新吸納大學畢業生超過50萬人。
加強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業孵化載體建設,健全服務與培訓機制,推動開源平臺和科研儀器設施開放共用。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1600家,在孵企業8萬家,吸納就業人數超過175萬人。2014年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達453家,技術(產權)交易機構30家,中國創新驛站83家,區域性技術轉移聯盟20個。今年上半年,全國技術交易額3079億元,增速11.7%。
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通過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幫助3000家參賽企業與合作銀行建立合作關係,向近1000家企業貸款授信,額度超過185億元。聯合深交所、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和招商銀行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2.0”,在高新區實施“千鷹展翼”計劃,專業化、市場化、協同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正在形成。
問:科技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的制度保障和動力。“十二五”期間,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效?
答:“十二五”以來,我們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部署,圍繞科技界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突出問題加大改革力度,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取得階段性進展,按照“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的改革思路,搭建“一個平臺、三根支柱、一套系統”,改變科技資源配置政出多門的格局。31個部門共同參與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基本形成,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初步建立,成立特邀咨評委,全面啟動專業機構遴選和改建工作,監督評估體系和科研信用體系建設同步推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試點專項完成論證,即將啟動;2016年重點專項完成跨領域綜合平衡與評議,各項論證工作穩步推進。對47項現有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進行整合,涉及現有專項的近50%。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管理改革推進實施,賦予單位對科技成果轉讓、使用和作價入股自主權,取消單位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的審批和備案要求,建立科技成果市場定價機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入全部留歸單位,處置收入不再上繳國庫。科技資源開放共用機制不斷完善,建立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制度,實施全國統一的創新調查制度和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進一步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的科技資源能夠為全社會創新所用。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深入推進,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完善遴選和退出機制,更好地發揮院士作用。
問:“十八大”明確提出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推進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方面有哪些重要進展?
答:“十二五”期間,我們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合作,有效支撐以全球視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開放合作實現跨越式發展。科技外交日益成為國家雙多邊整體外交的突出亮點。中美、中歐、中俄、中法創新對話成為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戰略溝通的重要機制。科技合作持續列入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以及中美、中英、中法及中歐等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重要議題,並有力夯實了我國與亞洲、非洲及拉美等周邊及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和互利外交關係。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科技合作深入開展,對外科技援助工作不斷優化創新。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等國際大科學工程,繼續在國際地球觀測組織中發揮領導作用。推動創新型產業集群開展國際合作。
問:“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定性階段。下一步將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答:“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將發生深刻變化。以資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發展,新科技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深刻影響並改變著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類交流和思維方式。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亟需依靠創新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構建我國競爭新優勢,開闢經濟社會發展新空間。下一步,我們將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線,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工作全局的核心位置,聚焦實體經濟,聚焦產業升級,聚焦民生改善,充分激發創新潛力,全面完成中長期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鬥目標,為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重點任務包括:聚焦國家戰略,推動重點領域跨越發展;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制約,強化支撐引領作用;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群體;改革人才集聚發展機制,形成創新型人才隊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創新治理能力;完善市場競爭秩序,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動力;加強區域科技創新佈局,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統籌國內外兩種創新資源;完善創新政策環境,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經濟日報記者 董碧娟)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將啟 四川將舉行近200場活動2015-10-16 09:25:00
中國青年創業助殘專項基金成立 為青年創新創業加油助力2015-10-16 08:44:00
政策網路共助創業創新2015-10-16 08:37:00
國臺辦副主任龔清概考察一品威客網2015-10-15 14:19:00
中關村告別街頭拉客時代,機器人佔領海龍2015-10-15 1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