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與創業
一開始,曾信軒是以臺資企業友達光電有限公司的“臺幹”身份“登陸”的。兒子才三個月大,來自臺灣嘉義的他就被派到廈門,一待三年,訓練大陸員工,建立相關制度,然後“功成身退”,轉戰昆山、合肥、武漢等地,不知不覺已十年。
從“就業”到“創業”,進階的念頭開始浮現。做資訊產業的曾信軒發現,這幾年大陸網際網路+的應用快速發展,遠遠把臺灣拋在後面。十年磨一劍,他覺得創業時機到了!
環顧週遭“80後”“90後”創客,生於1976年的曾信軒調侃自己是“大齡創業”。他以“跨岸”命名自己的資訊科技公司,打算做“秉持好產品的跨境電商”。最近,針對越來越多的大陸“運動達人”,他正力推一款能讓人保持舒適體溫的冰敷產品。跑客戶、談合作,每天忙得不亦樂乎,以至於他不得不強迫自己每週休息一天。
與“終於踏出創業這一步”的曾信軒不同,臺灣小夥子鄭博宇把自己定位為“就業者”。從2009年到2015年,他在大陸“蓄勢待發”,最終在去年底被“挖”到創業公社這一北京市屬國有控股創業生態運營商。作為創業公社臺灣專區負責人,鄭博宇的工作是幫助臺灣青年到北京創業。
海峽論壇期間,鄭博宇努力推介創業公社臺灣專區。他說:
“臺灣年輕人來這裡發展的最大問題是不接地氣,我希望幫助他們更好融入這個社會。”
生於1989年的孟憲霆也努力在兩岸之間搭建青年創業橋梁。作為臺商第二代,孟憲霆2012年接手父母在福州創辦的兩岸金橋(福建)就業訓練機構。如今,除了大陸的機構,他還 在臺北、桃園、臺中、臺南、花蓮等地設立了分部。
他告訴記者,計劃三年內幫助引進一大批臺灣人才到福建平潭和廈門等地。對此,他信心滿滿。
“今年以來,我跑了臺灣12所高校,初步估算就有300多名臺灣大學生願意來大陸試試就業創業的水溫。”
是“一步到位”,還是“拾級而上”?成功創業沒有單一模式。
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鵬看來,循序漸進,構建臺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實習-就業-創業”的“進階”模式,更切合大多數臺灣青年“登陸”創業的實際,有助於提高成功率。
作為此次海峽論壇組成部分的“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主辦方將安排20名臺灣青年進入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9家企業實習3天,讓他們零距離體驗兩岸“創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