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之際,應讓民間盡可能多地分享金融業改革紅利。央行的這份規劃,畫出了清晰的藍圖,但更重要的是推進制度改革的決心。
日前,央行發佈了“十二五”時期金融業改革和發展規劃,力求為今後幾年金融業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與規劃中提出的生硬的總量、增速等數字指標相比,近段時間央行加快推進金融改革的具體舉措,更能說明此刻公佈這項方案的弦外之音。
比如,一週前,央行十年來首度系統公佈了2002年之後翔實的社會融資規模的分類數據,這使得人民幣貸款、企業債券、股票融資額度等的總量數據,以及各自所佔的比重一目了然。而之前,每年的社會融資總規模數據一直未對外公開。
這十年,人民幣貸款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佔比從91.9%以上降至去年的58.2%,可以說成績斐然。以銀行貸款為絕對主導的融資模式正在改變,但是貸款總量依然太過於龐大,嚴重掣肘了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對照歷年數據,“十二五”時期必須進一步壓縮人民幣貸款的比重,債券、股票、信託、票據等直接融資方式,必須要迎來發展的春天。
這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破局。公司債、企業債市場遭受行政干預手段“打壓”;股票發行制度問題重重、監管力度明顯不夠、資訊披露和退市機制等方面亦病灶明顯;信託業目前受託管理資產規模將近6萬億元,本次規劃論及信託的內容幾乎空白,但信託領域黑幕不斷,儘快規範已經刻不容緩。
除了這些直接融資系統急需制度破局,銀行本身亦需加快推進相關制度變革。尤其,近幾年銀行的“公共”部門特徵過重,行業壟斷利潤已經形成——政策性帶來的存貸差利潤過高,中間業務消費名目繁多,讓社會各方不堪承受。此前,央行的幾次非對稱降息,已經試圖開啟利率市場化大幕,消除銀行存貸差的畸高收益;同時,個別地方政府、銀行業協會和消費者協會近兩年明顯加大了對銀行收費過高的聲討力度,料將“十二五”時期會有明顯改變。
僅僅這些仍舊不夠,銀行業必須從自身定位上有實質突破。銀行業應以向實體經濟“良性輸液”為己任,讓社會資金做到“錢盡其用”,而絕不可以政策性壟斷贏得過高利潤。“十二五”時期的金融改革,自然應糾正銀行的獲利模式,這和重新定位A股市場的融資功能,擯棄圈錢功能的道理類似。
過去五年,金融改革在很多方面都止步不前,尤其是銀行天量信貸並未輸送到實體經濟急需的部門,民營企業成片倒下。當此之際,應讓民間盡可能多地分享金融業改革紅利。央行的這份規劃,畫出了清晰的藍圖,但更重要的是推進制度改革的決心。(倪金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