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宏觀經濟政策多重積極效應持續顯現(經濟形勢理性看)

2022-06-16 09:0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今年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出臺實施有力有效,政策組合拳的時間效應、整合效應、協同效應、引導效應、創新效應持續顯現,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總體穩定。

  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國宏觀經濟治理思路不斷創新完善,治理能力穩步提升。今年以來,我國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出臺實施有力有效,政策組合拳的時間效應、整合效應、協同效應、引導效應、創新效應持續顯現,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總體穩定。

  不斷增強和發揮時間效應

  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我國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機調控力度,對於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起到了關鍵作用。

  政策效果初步顯現。按照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安排,各地區、各部門迅速反應,靠前安排、靠前發力成為今年宏觀經濟治理的主基調。一季度,中央財政加快了對地方轉移支付的撥付進度,財政預算資金的支出進度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進度也不斷加快。1—4月份,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約2.1萬億元,同比增加4000多億元。與此同時,貨幣政策打足提前量,為市場提供合理充裕流動性,同時著力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增強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援力度。1—4月份,企業貸款利率比去年全年水準下降0.22個百分點至4.39%,為中國人民銀行有統計記錄以來的低位。得益於財政、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出臺早、落地早,政策效果逐步顯現,我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實現平穩運作,國民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主要消費品供給穩定,物價保持穩定溫和上漲,民生持續改善,居民生活秩序井然。

  政策出臺持續加力。二季度以來,面對疫情衝擊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形勢,黨中央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部門也相繼出臺了力度更大、節奏更快的穩經濟政策。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題。4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強調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紮實穩住經濟。5月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等經濟主管部門積極行動,在盤活基礎設施等存量資產、確保能源正常供應、支援地方落實好留抵退稅和其他減稅降費政策、提振工業經濟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著力穩住經濟。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復工復產有序推進,近期出臺的擴大內需、助企紓困、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效應逐步顯現,經濟運作加快改善並加速回歸正常軌道。5月份,我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同步回升。

  不斷增強和發揮整合效應

  宏觀經濟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近期的宏觀經濟政策出臺實施,始終堅持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完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手段,健全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配套政策,充分發揮各類政策措施的整合效應,共同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戰略導向目標明確。堅持運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努力把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與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將“十四五”規劃中的主要任務分解到年度計劃中,加快推進規劃落實,加快安排和推進“兩新一重”工程項目建設,實現擴內需和補短板有機結合,促進短期經濟持續恢復,增強中長期經濟發展後勁。

  財政和貨幣政策各顯其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質增效,在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基礎上,加快對製造業、小微企業退稅減稅降費,完善優化階段性降成本政策安排。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在健全基礎貨幣投放機制、保持貨幣信貸與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增強金融政策普惠性,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援力度。

  配套舉措形成合力。就業優先政策加大穩崗促就業力度,著力解決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問題,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產業政策強化對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的支援,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作。投資政策著眼于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消費政策致力於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激發消費活力,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區域政策著力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增強城鄉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不斷增強和發揮協同效應

  為了更好發揮各項政策舉措的協同效應,我們堅持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機制,建立健全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促進各項政策措施協調聯動、同向而行,努力推動經濟發展儘快回歸正常軌道,促進經濟發展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

  部門協同發力。圍繞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著眼于更加靈活有序高效地服務於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經濟管理部門各司其職,從保持經濟增長、促進居民就業、穩定市場物價、平衡國際收支等方面著手,加強總量指標與結構性指標的有機銜接,下更大力氣抓好已出臺政策的落實,積極謀劃增量政策工具,著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央地聯動共進。中央政治局對穩經濟穩就業穩市場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全力擴大國內需求、穩住市場主體、做好能源資源保供穩價工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各地自覺響應和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精神,在充分考慮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方發展實際的特色政策,並分步驟有條理地加以落實,努力形成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的強大合力。

  政企深化合作。為消除疫情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運作的衝擊,各級政府主動了解市場主體訴求,充分聽取企業意見建議,積極幫助協調解決企業面臨的緊迫問題,全力打通制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運作的卡點堵點,確保鏈上核心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並帶動上下游大中小配套企業協同復工復產,努力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內外互動加強。積極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一些主要經濟體通脹高企等複雜嚴峻形勢,在主動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協調的同時,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全力做好能源、糧食、礦產品等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持續改善外資發展的營商環境,加力提效支援外貿外資穩定發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逐步形成內外良性互動的經濟迴圈機制。

  不斷增強和發揮引導效應

  強化預期管理,增強政策的前瞻性、指導性,是近期宏觀經濟政策的顯著特徵之一。通過健全宏觀經濟政策資訊發佈機制等措施,及時有效引導和改善市場預期,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信心。

  宏觀經濟政策資訊發佈機制日益健全。國家統計局定期發佈宏觀經濟運作數據和專家分析報告,答疑解惑。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舉辦月度經濟形勢發佈會,廣泛回應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及時發佈每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其他相關部門也不斷完善政策資訊發佈平臺和機制,努力增強政策透明度,加強跨部門跨地區資訊交流共用,協同穩定市場預期。

  宏觀經濟監測和風險防控能力不斷提高。經濟主管部門積極強化基於大數據的經濟監測預警能力,定期召開專家研討會、行業分析會、企業座談會等,適時及時對宏觀經濟把脈問診,加強對各領域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的研判,並根據經濟運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調整完善政策措施,增強了政策的連續性、應變性、可預期性。強化風險意識,緊密跟蹤分析重點領域、主要市場的風險變化,加強不同領域風險監測聯防聯控,及時做好相關處置預案,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同時,宏觀經濟政策出臺評估更加客觀審慎,積極出臺對市場有利的政策,慎重出臺收縮性政策,避免出現政策性風險。

  不斷增強和發揮創新效應

  近期出臺的宏觀經濟政策在思路理念、方式方法、工具手段等方面都帶有創新性,有力提高了我國宏觀經濟治理的相機抉擇能力和水準,有利於統籌實現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等多重目標任務。

  理念思路創新落到實處。強化定向調控,針對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因素,牢牢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從供給端發力,更多依靠市場力量,更多運用改革辦法,進行“噴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強化趨勢調控,針對經濟發展中的週期性因素,注重從需求端發力堅定擴大內需。做好“靈巧調控”,在尊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基礎上,注重發揮宏觀經濟政策“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堅持用更精巧的調控辦法、更小的代價取得更大的治理效果。

  方式方法創新運用到位。堅持把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健全完善跨週期政策設計和逆週期調節機制,統籌推進短期週期性問題和中長期結構性問題的解決。既以傳統逆週期調節中常用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影響總需求,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重大生產力佈局優化,促進經濟總量和結構雙平衡。

  工具手段創新執行有效。更加強調直面市場主體以及間接調控與直接調控相結合,既提高政策的時效性,又改善宏觀經濟運作的微觀基礎。創新實施一系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推動實現供給側調控工具與需求側管理手段更好配合,充分發揮供給對需求的適配和引領作用,推動我國經濟在增速換擋中實現更高水準的供需動態平衡。

  (執筆:杜飛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6日 09 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