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莫/畫
拖延14個月未果的“煙草院士”一事,終於激怒科學界。1月15日,在中國“‘減害降焦’,科學還是騙局”研討會上,謝劍平賴以獲得院士提名的“減害降焦”研究成果,被多名工程院院士、專家直斥為“偽科學”和煙草業騙局(1月16日《新京報》)。
“煙草院士”事件已經紛紛颺颺鬧了一年多,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最終說法。有關方面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無疑引發了科學界更大的質疑和不滿,於是一次聲勢浩大的聲討行動再次出現。首先有一點應該肯定,那就是眾多的專家、學者之所以抓住“煙草院士”不放,並非是出於個人恩怨,而只是本著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以及對公眾身體健康負責的社會責任感。
相比之下,“煙草院士”謝劍平一方就“低調”了許多,社會各界幾乎聽不到他們發出的聲音。然而在公眾看來,“詞窮”的背後是“理虧”,正是因為“減害降焦”的所謂科研成果經不起科學的檢驗,所以謝劍平作為爭論漩渦的關鍵人物,一直在刻意躲避外界的關注,不是他不想回應,而是無法回應。
控煙問題不僅僅是中國所面臨的一個社會難題,同時也是世界範圍內所面臨的一個社會難題。很多國家也都在如何控煙減少煙草的危害上絞盡腦汁。那麼,關於“煙草院士”研究成果如果真的有效,世界上其他國家或煙草公司不可能不來“取經問道”。
直接的證據和間接的證據都表明,“煙草院士”的“科研成果”,最大的作用不是幫助公眾減少煙草帶來的危害,而是幫助煙草公司賣煙。這不但與一個專家學者的公共使命相背離,有違科學倫理精神,而且也與一個大國的國際責任同樣相悖。作為已經加入國際《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並作出控煙承諾的國家,不見採取什麼像樣的控煙舉措,卻允許這種缺乏科學依據的“科研成果”間接幫助煙草公司賣煙,無論如何都是不妥當的。
“煙草院士”事件鬧得越久,影響越壞,包括中國工程院在內的相關部門和單位,應該加快調查的進度,儘快給這些義憤填膺的專家、學者,也給公眾一個科學的結論,一個實事求是的說法。(苑廣闊)
[責任編輯:扶海濤]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