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財政捉襟見肘 輕稅簡政休養生息是新當局首務

2008年03月26日 13:35: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論說,當全臺灣寄望馬英九擔負重任拼經濟之際,赫然發現“國庫”空虛、債臺高築,財政瀕臨破產;其問題之嚴重性,與“八年浩劫”所帶來的道德核心價值淪喪、文官體制敗壞,同樣令人心悸。重建工程更是荊棘滿布、備感艱辛。

  2000年國民黨下臺時,留下債務2.45兆元;不過八年,債務攀升至4兆元;若加上地方政府債務,以及舊制公教人員退休金、公農勞保虧損、國安基金借款等隱藏性債務,負債總額更高達13.5兆元,使得臺灣每一民眾平均擔負60萬元的債務。面對空殼“國庫”及龐大負債,馬蕭如何推展政務,將是首要面對的課題。

  選舉期間馬蕭為爭取選票,的確開了許多支票;例如“愛臺12項建設”、加碼老農津貼、青年教育與老人照護、新婚首購及生育換屋貸款零利率,以及降低營所稅率、提高各項扣除額等。雖然寄希望於未來經濟成長、創造稅源,以期增加稅收,然眼前“擴大支出、加碼減稅”的政見,必然衝擊捉襟見肘的財政。馬蕭真能做無米之炊嗎?

  社論指出,如今馬蕭即將執政,若真是務實的當局,就必須將所開政見詳列清單,仔細估算所需經費總額,量力而為。為達“633”目標,推動“愛臺12項建設”,八年內預計投入4兆元,其中2.65兆元又需當局出資;在財政極度惡化下,錢從哪裡來,始終令人質疑。馬蕭若求兼籌並顧,不但應落實成本效益評估,考量基礎建設迫切性,排定優先次序,更應健全制度與週詳規劃,盡可能以BOT方式鼓勵民間參與。同時必須痛下決心收拾扁政權留下的爛攤子,全面檢討當局財政支出,刪除無效益的項目,徹底推動行政體制改造及塑身節流。若馬英九能落實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和平協定的政見,雙方共同努力降低“國防”與“外交”支出,將其財源用來發展經濟,將能創造利於國計民生的“和平紅利”。

  除有效節流並加強執行效率外,臺灣租稅負擔率至今仍只有13%左右,無法適度合理提高,始終是造成財政惡化的主因。馬蕭在選前一面倒地提出減稅方案以爭取選票,並宣示“任內絕不加稅,還要減稅”,絕不是負責任的態度;若只是降低稅率而無擴大稅基,期求租稅公平、經濟效率與稅收成長,無異緣木求魚。馬蕭政見雖亦掌握促產條例落日契機,取消保留盈餘加徵10%營所稅,並檢討取消產業別租稅減免,但仍堅持對研究發展、人才培訓、品牌行銷等功能性減稅;可見促產條例租稅優惠只是“局部落日”,類似“新產業三法”必將提供借屍還魂空間;或許減稅之初尚能節制,然而官僚、民代運作與利益團體運作結果,終將浮濫成災、尾大不掉。馬蕭難道不須與過去50年來為人詬病的租稅獎勵劃清界線嗎?故爾促產條例“全面落日”,不能再有任何租稅減免存在,實在不應回避。

  稅制改革環環相扣,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稅率扁平化雖大勢所趨,然營所稅與綜所稅率調降後的兩稅稅率不但不應差距過大,也須與資本利得及海外來源所得恢復課徵、免稅額及各項扣除額的整並配套改革,遺贈稅率調降更須與綜所稅率連動;同時寄望開徵能源稅,在達到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目的外,又能以其稅收用來降低薪資稅負,為社會帶來“雙重紅利”。

  至於馬蕭主張對低工作所得家庭提供退稅補助的“468方案”,社論認為,也唯有在稅制健全後,更能發揮應有功能;所得稅制若未能合理改善,綜所稅淪為薪資稅下,也只是高薪資所得者補貼低薪資所得者而已,此種租稅公平意義不大,反而打擊工作意願,值得三思。因此,馬蕭上任後,儘速成立賦稅改革委員會,針對所得稅、消費稅、遺贈稅、土地稅、能源稅等進行整套改革,營造公平、合理具效率的租稅結構,稅收自然成長,財政才有望改善。

  社論最後指出,其實,馬蕭根本上就應掃除強調擴大支出、功能減稅之“大有為”心態,解除管制、輕稅簡政、休養生息,強化執行力,建立“小而能”當局,讓人流、金流、物流匯集臺灣,開創經濟蓬勃發展的格局。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因財政大量盈餘而全民分紅,讓曾經身為龍頭的臺灣羨慕不已;馬蕭若能加強鬆綁、改革開放,進而活絡經濟與繁榮社會,全民分享“財政紅利”並不是遙遠的夢!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