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灣公共電視臺籌劃的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關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電視辯論即將展開。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2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雖然尚不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審查結果,有許多重要的啟示與思考價值。
全文內容如下:
由臺灣公共電視臺籌劃的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關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電視辯論即將展開。這是一個好的政策互動平臺。觀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從最初兩岸各界的高度樂觀與期盼、到簽署後在島內引起巨大爭議再到臺灣“立法院”達成“逐條審議、逐條表決”共識,最後到執政者與反對黨主席公開電視辯論,到目前尚不知審查結果,有許多重要的啟示與思考價值。
首先,大陸要逐漸學會認識臺灣社會的多元化與複雜化現象。兩岸經濟等協議的簽署會在島內引起爭議或正反兩方面的評價,不足為奇,大陸要逐漸習慣。不要說敏感的兩岸議題會在島內引起爭議,就是臺灣內部任何重要的政經改革與政策出臺或其他重大事件甚至一個小事件,都會引起內部不同的聲音與廣泛爭議,這已是臺灣社會碎片化的重要特徵,兩岸議題很難例外。
其次,臺灣當局不能憑主觀判斷任何所謂對臺灣有利的兩岸政策決策就會得到民意的支援。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的過程中,臺灣當局在“臺灣優先,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下,積極爭取大陸的讓步與讓利,以為盡可能少的對大陸開放,不必進行內部廣泛溝通與協商,就會自然得到民眾的肯定與支援,過於將問題簡單化,過於主觀。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表明,即使獲得大陸的讓步與讓利,只要臺灣做出任何開放政策,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部分行業或群體的利益,就會有擔心,就會有反對聲音。因此對臺灣當局來說,事先的溝通與協商工作非常重要,不能憑主觀辦事,不能以自己的政治判斷取代溝通與協商。
再次,島內執政者與反對黨領袖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進行公開辯論,是一個很好的政策討論方式。儘管辯論本身不會成為最後的政策決策,不會改變臺灣“立法院”的審議程式,但可以讓民眾充分了解協議的內容,了解協議利弊得失,增加協議或政策的透明度,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第四,對於兩岸簽署的協議,要通過臺灣“立法院”審查,是島內的制度規定,要逐步適應。協議通過或被否決,是“議會政治”博弈的結果,兩岸尤其是大陸要逐步習慣與適應這一制度與可能的結果。但審查的程式、過程與方式,臺灣則要進一步完善與制度化,不能隨意或臨時改變規則。ECFA審議,臺灣“立法院”採取“逐條審議,總體表決”,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卻改為“逐條審議,逐條表決”的方式,這是需要檢討的。如果“逐條審議,逐條表決”這一模式建立,未來兩岸簽署的任何協議,都要“逐條審議,逐條表決”,不僅增加協議簽署的難度,而且讓簽署的協議無法通過審議這一關,讓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危害重大。
第五,需要客觀評價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臺灣經濟發展的意義與效果。一方面,服務貿易協議是FTA或ECFA的組成部分,即屬於自由貿易協議的一部分,是全球經濟區域整合的必然趨勢,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簽署FTA,不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就會邊緣化,就會失去競爭力,不利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不能希望一個經濟協議的簽署,就會改變一個經濟體經濟發展面臨的所有問題與困境,不能認為一個協議就足以改變經濟發展趨勢或對經濟總量、就業有多麼大的直接貢獻。況且一個經濟協議的簽署對雙方來說一定是有利有弊,而且是利大於弊,否則無法簽署,因此要客觀與實事求是地評價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影響與效果,既不能片面擴大其積極意義,也不能片面擴大其負面影響。(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