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多重意識交互縮影 冷靜反觀“國光石化”案

2011年04月13日 10:16:00  來源:
字號:    

  事到如今,“國光石化”案不只是單一產業擴充的問題,已然變成了臺灣地區政經、社會和環保意識交互作用的縮影。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冷靜反觀“國光石化”案中學到和沒有學到的事。社論直言:“國光石化”案應該不只是環保抗爭,而是更多元、多視角的問題思考,包括檢驗政治人物能否承擔責任。

  社評摘編如下:
 
  在臺灣地區彰化居民抗爭下,臺當局經濟部門負責人釋出可能轉至馬來西亞設廠的消息,“國光石化廠”的命運似已面臨轉折。其實,從根本看,“國光石化”的難題,是在如何擇取適當區位的“選擇題”,而不應是“要”或“不要”的簡單“是非題”。

  民進黨當年把此案捧為臺灣不可或缺的大投資,如今卻利用部分地方居民的反對,將之貶為必須鄙棄的污染產業,一則顯見其缺乏承擔的勇氣,二則暴露其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環保而言,它是見機行事的投機派;就經濟而言,它是沒有中心思想的政黨。

  反觀國民黨,它未因“政黨輪替”而否定“民進黨時代”的產業投資計劃,這應是負責的作法;但彰化是否“國光石化”的最佳落腳地,馬英九當局在未能充分說服社會大眾、尤其是說服地方民眾之前,自不可強行推動。如果環評最終不能過關,馬英九當局亦必須尊重專業意見,面對易地而建的事實。

  事實上,外界對“國光石化”設在彰化大城的疑慮,除了破壞濕地、妨礙白海豚洄遊之外,還有其他現實環境條件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雲彰地區近年因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已相當嚴重;而石化工業需要大量用水,當地既有水源不足以供應那麼龐大的需要,若再抽取地下水勢將加速土地下沉。如今謂“國光石化”是利用大度溪的“丁種廢水”,不影響飲用及農漁業用水,亦不抽取地下水,此說能否被公眾接受,仍待觀察。

  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的新任工程會主委李鴻源,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將老舊且效能較差的一輕、二輕、三輕先行除役,讓“國光石化”就地重建。一心急著擴建的石化業者,也許沒有耐心再苦等多年;但李鴻源的建議,確提供了一個積極的思考方向:臺灣地區土地資源有限,工業用地應該採取再利用的方式,不要每次建廠都破壞一塊生態處女地。其實,如果“國光石化”能作更精準的分工切割,適度縮小規模,對環境的衝擊不那麼嚴重,它在臺灣地區找到建廠用地的機會或許會提高。近年來臺灣地區的環保意識已今非昔比,這是工業家、資本家必須要體認及尊重的事實。

  但與此同時,臺灣社會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環保與經濟真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嗎?我們能否在其間找到較佳的平衡點?否則,一方面反對工業建設,一方面抱怨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又感嘆人口老化,又要改善社會福利,臺灣地區只會陷入一個自我扼殺的惡性迴圈。

  誠如許信良在辯論會上所說,康師傅、旺旺都是傳統產業,因為大膽西進,今天才能有此規模。民進黨“執政”時管制企業西進,“在野”時又在島內圍堵設障;“執政”時逼迫企業“根留臺灣”,“在野”時卻又亟欲將其“連根拔起”。一個只在乎“政治操作”的政黨,怎麼會對“經營”臺灣地區有長期、一貫的思考?

  “國光石化”案不只是單一產業擴充的問題,它也是臺灣地區“政經”、社會和環保意識交互作用的縮影;不管蓋或不蓋,結局是福是禍,皆是社會要共同承擔者。當然,說“不”是最容易的選擇;相形之下,提出投資計劃,解決區位、用水和環境污染問題,乃至後續的經營,則是沒完沒了的工程。我們從“國光石化”要轉彎這一課學到的,應該不只是環保抗爭,而是更多元、多視角的問題思考,包括檢驗政治人物能否承擔責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