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宣佈設置“中國事務委員會”,由黨主席蘇貞昌兼任召集人。臺灣《中華日報》25日發表社論指出,蘇貞昌兼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意在卡住較開放的蔡英文和謝長廷,并冀望2014年“七合一”選舉能有較好的成績。在這種“小朝廷”思想下,民進黨怎能出現引領臺灣前途的力量?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宣佈設置“中國事務委員會”,由黨主席蘇貞昌兼任召集人。原來各方期待這個組織名稱為“大陸委員會”或“兩岸委員會”,並由謝長廷擔任召集人,結果全都落空了。
民進黨為了加強和大陸交流,設置“民、共交流平臺”機構,眾人皆曰必要。但機構名稱有無“中國”二字,成為能否從“獨派”脫困而出,或故步自封甚至向後倒退的指標。但以“獨派”為主力的保守派贏了。名為“中國事務委員會”,意在將“中國”國際化,並以“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兩國論”為框架。大陸堅決不接受“分裂主張”,民進黨哪有建立“民、共交流平臺”的可能?
民進黨多位中生代認為,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無非是蘇貞昌向“獨派”妥協的結果,這個結果必然造成原欲開放竟反內縮的格局,亦即“中國事務委員會”不是“民、共交流平臺”,而是“整合黨內兩岸政策共識”一種機制,向外發展陷落為整理內務,功能已然大不相同。
謝長廷“調酒之旅”返臺後,提出“憲法各表”主張,從兩岸關係現狀看,這個主張還是落後的。不過,他雖仍不承認“九二共識”,但承認有“九二精神”,畢竟在綠營已跨出了一大步,民進黨應正視此一主張,即使反對也該有個說法。但謝長廷之於“獨派”顯然如芒刺在背,全力封殺他成為“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召集人,說明民進黨連小小一步也不願跨出去。
這個結果無疑是擋路的大石頭,對民進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極為不利。從民進黨內部觀察,“鐵桿子臺獨”如姚嘉文等人不會投入選舉,他們堅持“臺獨”,要的只是“勢力”而非“權力”,好似“佔上山頭”嘯聚一方。另一些人如“立委”、地方首長、地方“民代”,他們只求顧好選票,隨時炒作民粹,鼓吹意識形態,便自以為當選無虞。縱橫在小選區的這些人,只要有勢力便足矣!根本不在乎選票是否過半。
然而,迄今五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顯示,都是國民黨和民進黨之爭,對於兩黨兩岸政策主張,選民傾向接受國民黨。蔡英文在今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敗北後說:“民進黨只差最後一里路。”這“一里路”指的應是兩岸政策主張。一里路,只是形容詞,也可能是十里路、百里路,說明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的開放程度不如國民黨,在最後關頭將成為勝敗的關鍵。
謝長廷曾表示,如果民進黨兩岸政策主張不採取開放態度,持續僵化保守,可能會成為“永遠的在野黨”。有此看法者,民進黨內和其支援者所在多有,奈何“主流思想”仍難敵“勢力思想”。謝長廷引用《君王論》作者馬基維利的話說:“情勢變了,人卻不知改變,往往就是人類的悲劇。”此話係針對民進黨有感而發,應毋庸置疑。
蘇貞昌其實不敢大破大立,他接任黨主席後,未見提出任何改革主張,遑論具體作為。民進黨有人認為,他兼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意在卡住較開放的蔡英文和謝長廷,并冀望2014年“七合一”選舉能有較好的成績。在這種“小朝廷(意為關起門來做皇帝)”思想下,民進黨怎能出現引領臺灣前途的力量?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