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臺灣貢獻那麼大”“讓嘉南旱地成良田”“因為他臺灣人才有米吃”……最近,日籍工程師八田與一因雕像遭“斷頭”事件,躍上臺灣各大媒體重要版面。除給予他各種讚美、表達痛心之意,相關人士還透露每年都要為八田與一舉辦追思會。
“斷頭”行為自不可取,沒有想到的是,協助日本殖民統治的八田與一,在臺灣竟被這樣高度評價和隆重紀念,臺南市甚至特別命名了“八田路”。實際上,只要稍稍用心上網搜搜,就會發現歷史完全相反。當年日本殖民者委派八田與一修建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改良臺灣稻米生產,只是為解決日本國內的糧食荒問題。有數字為證,根據史料,嘉南大圳工程完工後的上世紀30年代,臺灣稻米比上世紀10年代增產兩倍。而同一時期,臺灣每年每人平均稻米消費量卻減少了1/5。因為稻米一半以上被運到日本去了。臺灣人吃什麼呢?同一時期,每年每人平均地瓜消費量增加了1/3。“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才是嘉南大圳工程的殘酷真相。
作為一名工程師,或許八田與一學識過人、嚴謹謙和,在臺灣主導修建了不少工程。但無論如何,他所做的一切,初衷都只是為了日本殖民者從臺灣獲取更多稻米罷了。把他抬高到“因為他臺灣人才有米吃”的地步,讓辛苦種植稻米,卻不得不以地瓜果腹的臺灣人情何以堪?
而當今臺灣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邊對八田與一賣力追捧,另一邊卻對做出傑出貢獻的臺灣老一代技術官僚選擇性淡忘。比如被譽為“臺灣經濟推手”的孫運璇。今年春節,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摔了一跤,幾乎讓臺灣工商企業界驚出一身冷汗。因為臺積電佔臺灣股市市值近1/5,對臺灣經濟舉足輕重。如果沒有孫運璇,根本不會有臺積電——是孫運璇當年力排眾議創辦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力邀當時在美國工作優渥的張忠謀回臺,並推動將半導體產業作為臺灣未來發展的方向。如今,半導體產業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孫運璇當年打下的基礎,是臺灣目前還在啃的老本。臺灣當局在什麼重要場合提起孫運璇的卓越貢獻,為他年年舉辦追思會?恐怕有的臺灣年輕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了吧。
一面神化八田與一併非初衷的恩惠,一面卻淡化孫運璇等老一代技術“官僚”的鞠躬盡瘁,背後原因很簡單,前者代表日本,需要誇大,需要諂媚;後者代表生於大陸的外省一代,他們的功績最好船過水無痕,這樣才便於“去中國化”。只是如此厚此薄彼、誤導民眾,公道何在?良心何在?廉恥何在?(木鳴)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