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某些良好習慣的形成,與周邊條件有密切的關係。想必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在上學期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閱讀,而畢業之後,就離閱讀漸行漸遠了。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每個學校都有圖書館,借閱起來相當便利。而進入社會之後,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至少在空間上,距離圖書館很遙遠,借閱圖書在時間上花費不菲,從而抑制了閱讀積極性。因此,圖書館作為一個讀書的設施,圖書館及其圖書的數量是否充足,佈局是否合理,讀者前去借閱是否方便,都會極大地影響人們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近日,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提出,要將廣州打造成“圖書館之城”。筆者以為,要建“圖書館之城”,先要提出一個基本的目標,或者說基本的口號:讓每一名讀者便捷地實現閱讀。廣州市政府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說在一些社區開辦自助圖書館,在空間上拉近了圖書館與讀者的距離,儘管由於操作複雜、維護成本高、藏書量不夠豐富等因素,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但這卻是圖書館之城建設正確的方向和思路,即把圖書館開辦到社區,開辦到每個讀者的家門口。如果在數分鐘到數十分鐘的行程之內,就有圖書館的存在,不敢說每個人都會去光顧,但對於那些正在或者曾經有閱讀需要的人,還是有吸引力的。
也就是說,廣州要成為圖書館之城,首先要提高圖書館的覆蓋密度。既然自助圖書館進社區效果不理想,那麼是否考慮傳統圖書館進社區呢?社區圖書館,不一定要大而全,並不一定要收藏讀者所需要的全部圖書。理想的社區圖書館,自然要有一些基本的、經典的圖書,同時適時補充流行的圖書,以滿足讀者基本的閱讀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全市大小圖書館應當形成網路,而社區圖書館更應該成為服務終端。當讀者某些需求社區圖書館不能即時實現,可進行預定,通過全市範圍內的資源調配,在一定時限內滿足讀者。
除了增加傳統圖書館的密度,還有一種方式可以實現讀者的便捷閱讀,即加強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事實上,近些年來,我國圖書的電子化、網路化工作的步子不可謂邁得不大。稍加誇張一點說,通過超星圖書館,基本可以搜尋到你想要的書;通過中國知網,也基本可以查到你想要的期刊文獻。但要閱讀這些電子書籍和期刊,讀者必須要買單,而且費用不低。時下,許多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出資購買了這些電子資源,教職員工得以免費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研究工作。但這些資源對於普通讀者而言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百度文庫、新浪愛問做了一些工作,但遊走在法律的邊緣,如今裹足不前。廣州圖書館之城的建設,能不能在這方面做一些努力,以合理、合法、有效率的方式,為市民閱讀買單,使得廣大市民在家中,通過一台電腦、一根網線,就可以實現便捷閱讀呢?
無論是增加傳統圖書館的密度,還是加強數字圖書館建設,都需要政府在兩個方面提高認識:一是不能怕花錢。因為圖書館之城建設所需要的資金,絕對是一筆大數目,而且沒有看得見的、立竿見影的收益。政府必須要舍得才行。二是現有資源的均衡化。圖書館之城建設,固然需要一些大手筆的標誌性工程,但更重要的是,主體工作要沉下去,沉到基層、社區,沉到網路,因此,各種資源也必須要“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