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1月1日發表評論指出,回顧去年,民眾選了“憂”字為代表字,“憂”的形成有三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在野黨趁火打刧,一個原因是媒體興風作浪,一個原因是民眾心無主見。這些改革都是必要的。但這個“憂”顯然是表像,真正的核心應該是“改革”兩個字,今天不改革,明天一定會後悔。
評論摘編如下:
元旦當天,雖然寒流來襲,但從各地民眾參加跨年活動的情形來看,似乎擋不住民眾對迎接新年的熱情。回顧去年,民眾選了“憂”字為代表字,但這個“憂”顯然是表像,真正的核心應該是“改革”兩個字。
改革,政治人物常常挂在嘴邊,但真正勇於推動改革者,少之又少。去年,臺當局著實推動了許多改革,包括油電價格的合理化、證所稅的開徵、以及已經宣佈的年金改革等等。這些改革政策在社會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情緒不安,以致于出現了“憂”這個年度代表字。
這個“憂”的形成,有三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在野黨趁火打刧,一個原因是媒體興風作浪,一個原因是民眾心無主見。
任何改革,必然有痛楚。人要改變習慣都不容易了,何況社會要改革!因此在野黨很容易利用這種社會短暫的痛楚來攻擊與醜化改革。試想,如果改革成功,對在野黨豈不是最不利!因此,在野黨不會協助當局完成改革工程,只會在後面扯後腿,讓改革失敗,以證明當局的錯誤。
臺灣的媒體,長期以來受到環境以及立場的影響,早已走向膚淺化的報道模式。像改革這種題材,媒體不會深入去探討其必要性、原因、困境、以及影響,只會集中在那些政客的膚淺言論上,結果是各種不實的誇大。
至於民眾,一方面資訊不足,一方面缺少主見,於是隨在野黨以及媒體起舞。在這三個原因之下,臺灣社會幾乎形成了一個聞改革而色變的氣氛。
但是,我們必須指出,這些改革都是必要的。今天不改革,明天一定會後悔,而且是我們的後代在承擔代價。能源日益稀少與昂貴,油電價格豈能不合理化?資本利得不課稅,豈符公平原則?年金制度不改,不僅不公,而且無法永續。改革一旦啟動,最怕半途而廢,一停就是失敗收場。我們期許,2013年,改革要再接再厲,只準成功,不許失敗。
[責任編輯:張潔]